2025年9月5日-7日,由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生物診斷技術分會主辦的“2025第七屆中國生物診斷創新發展大會”在古城西安召開。會議邀請到莊輝院士、王以政院士等多位大咖做現場講學。
本屆大會以“拓展生物診斷邊界,共筑人類健康未來”為主題,設置了一個主會場和“AI與數智化應用”、“新技術研發與應用”、“臨床實驗診斷”、“原材料與創新轉化”四個分會場以及一個“特殊病原體實驗診斷”圓桌會議。

一、大會報告:AI輔助多重基因檢測引物探針設計云平臺介紹
海爾施基因CTO吳勇博士受邀做大會報告“AI輔助多重基因檢測引物探針設計云平臺介紹”。以核心技術優勢,賦能前沿科學研究。將PAMDAX(Pan-Genome based & AI-assisted Multiplex-PCR Design and Assessment eXplorer)基于泛基因組的AI輔助的多重PCR設計與評價系統面向科研界開放。

通過將核心PAMDAX AI模型向全球科研界開源,致力于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基礎醫學研究機構提供免費、開源、高性能的多重基因檢測引物探針設計解決方案。這一舉措標志著公司“技術開源,價值共創”愿景的實質性落地,旨在通過構建非營利性行業大模型,推動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創新與產學研深度融合。

海爾施基因CTO 吳勇博士
吳勇博士強調:“我們相信,真正的創新來自于開放與協作。通過將海爾施基因積累了14年的技術經驗以開源方式回饋科研機構,我們希望為中國的生命科學研究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設施,助力更多原創性科研成果的產出。”
二、分會場報告:特殊病原體實驗診斷研討會
在備受矚目的“特殊少見病原體核酸檢測方案設計、創新平臺、評價規范和趨勢”圓桌會議上,海爾施基因研究員張迪駿博士應邀出席,并作PAMDAX AI應用分享。

海爾施基因研究員 張迪駿博士
張博士指出,針對特殊少見病原體,傳統的引物設計方法面臨基因組數據稀缺、同源序列干擾強、種內變異度高等多重挑戰,極易導致檢測靈敏度低、交叉反應等問題,是制約核酸檢測方案開發的核心瓶頸。
為直觀展示破題之道,張博士在現場以立克次體(Rickettsia)和類鼻疽伯克霍爾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這兩種典型且檢測難度高的病原體為例,通過PAMDAX AI平臺進行了實機操作演示。
1. 一鍵啟動設計
平臺依托泛基因組數據庫,完成了跨物種同源序列比對,自動規避了與常見病原體的交叉反應區。
2. 智能評價與優選
內置的CNN評價模型對多組候選引物進行了多維度的精準評分(包括特異性、發夾結構、Tm值等),并實時輸出了最優解。
3. 生成完整方案
短短數分鐘內,一套包含引物序列、反應條件、預期擴增產物大小及潛在風險提示的完整、可立即投入實驗驗證的檢測方案便清晰呈現于大屏幕之上。

這場生動、高效的現場示范,贏得了在場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
與會專家表示,PAMDAX AI平臺不僅將原本需要數日乃至數周的生物信息學分析工作壓縮至分鐘級,其精準的設計邏輯和嚴謹的風險預判能力,更為少見病原體的快速檢測試劑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創新工具。
此次演示有力地證明了,海爾施基因的PAMDAX AI平臺已成為連接前沿人工智能技術與實際科研、臨床檢測需求的關鍵橋梁,正持續為分子診斷領域的創新發展注入智能動能。

特殊病原體實驗診斷研討會 會后合影
三、展臺交流,絡繹不絕
海爾施基因作為本次會議贊助商,在大會現場搭建了展臺,與各位參會者共同探討“PAMDAX AI注冊與應用”。很多參會者都對PAMDAX AI系統表現出了極大興趣,紛紛來到展臺前領取資料、咨詢注冊相關問題。


